“紫金山下,玄武湖畔,科教聯合,共育英才。”11月伊始,一場關於青少年科技教育討論的盛會,在美麗的六朝古都南京展開。千餘嘉賓到場、百餘位科技輔導員獲得認證、十數個科技教師工作坊、八條內涵豐富的專業參觀、四場聚焦科教熱點的專題論壇、一場高規格的主旨報告,讓2019年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年會看點十足。 如何彙聚科技界與教育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新時代青少年科技教育創新發展?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如何攜手推進編程與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中小學究竟需要怎樣的STEM教育?研學旅行“研”在哪裏?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更是引發了與會嘉賓及代表的討論與思考。 提倡“科教”聯合 “作為科技輔導員,能來到年會現場非常激動,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科技教育的未來已來,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機會,讓教育和科技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全麵的教育。”年會開幕伊始,不少與會的老師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年會開幕式上,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表示,科技界和教育界能夠聯起手來,凝聚智慧,共同為培養負責任的未來科技英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青少年提供和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的社會環境,需要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各方麵的共同探索和實踐。”陳賽娟的倡議,得到了與會嘉賓代表的熱烈掌聲。 作為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二級巡視員王新立認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項龐大的基礎工程,和社會、科技及人的發展密切相關。他在報告中總結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科技教育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在新時期新的曆史機遇下,青少年科技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理事長胡衛平教授分析了當下青少年科技學習中的困惑,並指出學生的核心素養中最重要的是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深度思考的學習都不是科學教育。 助力專業發展 科技輔導員是廣大青少年追求科學夢的引路人,更是直接麵向青少年開展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動的指導者。科技輔導員的水平與素質,直接關乎到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成效與質量。 一直以來,我國科技輔導員的從業人員學科背景多樣化,大多數科技輔導員的教育實踐探索是在課外、校外,很多還是兼職,但是科技輔導員領域專業發展的方向不明確,很多科技輔導員不清楚個人職業發展的目標在哪裏。工作成果和專業特長無法在校內外教育教學體係中得到積極的評價和認可,不利於造就高素質的科技輔導員專業化人才隊伍。 也正是在本次年會開幕式上,54位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專業水平認證的“高級科技輔導員”代表上台領取了榮譽證書。科技輔導員專業水平認證的試點工作由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於2018年啟動,目的在於增強科技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成就感的同時,也促進科技輔導員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 作為獲得認證的“高級科技輔導員”代表、北京二中科技教師高凱表示,自己由衷熱愛科技輔導員這份職業。科技教師是一份跨度大、任務多、綜合要求高的職業,他呼籲全體科技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升綜合能力,共同助力未來科學教育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高級科技輔導員和淵則強調了“共同進步”的意義。她表示:“時代在發展,學生太優秀,對於一名科技輔導員來說,自我成長的需求倒逼我們必須不斷尋求進步。我們除了專業縱深發展,還需要做好橫向的拓展。我們要與時代共進步,與學生共進化,不斷地自我迭代。” 作為科技教育特色校的負責人,北京五十七中校長劉曉昶認為,科技輔導員應具備“科技教育的價值理解”“自我更新”“創意和批判”以及組織管理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資源尋找、整合和利用能力等。而該校通過建立開放、合作、專業的學習共同體來促進科技教師的持續發展的理念,贏得了與會嘉賓的共識。 聚焦熱議話題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已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並在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這樣重大的浪潮下,我們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如何開展?科技專家如何助力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人工智能走進中小學”成為本次年會熱議話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副院長樊磊提到,人工智能教育並不是為了趕技術的時髦,而是為了讓最有價值和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得到普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進計算機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璋認為,學校應成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渠道,人工智能教育應納入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和大學的課程體係,明確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應該積極培養一線的學校老師,並動員社會輿論和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共同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教育健康的發展。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陳斌提到,要注重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具備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讓學生體驗信息時代的科學工程、人文藝術創新實踐、理解智能硬件驅動的現實世界,更重要是讓學生思考人工智能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近年來,隨著“雙創”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產業的進步促進了STEM教育在國內的發展,2016年,STEM教育被寫入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文件,此後STEM教育在中國進入了蓬勃發展期。然而,目前國內的STEM教育也存在著課程體係未完全形成、標準與評估機構不完善、師資隊伍良莠不齊等現實問題,依然需要教育界、科技界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年會期間,聚焦教學質量提升的STEM教育討論也吸引了很多聽眾。東南大學生物醫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葉兆寧就對當下火熱的STEM進行了“冷思考”,社會和教育工作者也要進行反思,究竟什麼是真正的STEM教育?STEM教育又需要哪些要素?STEM教育本質上屬於一種教學方法的推進和發展,是一種學習方法的變革,把STEM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學科中,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北京教育學院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於曉雅則認為在STEM教育當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獲得什麼,要有“明確的目標”“多樣的方法”才能有“開放的結果”。 近年來愈發火熱的“研學旅行”也備受關注。《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研學旅行總體市場規模超7億元,在國家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八零後”家長更加重視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研學旅行呈現井噴式的發展。但需求旺盛的背後也有著一些亂相,比如有旅無學、學旅脫鉤等等,存在一係列的發展問題。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新媒體技術與應用發展部主任、中國科普博覽主編肖雲提出,在科學教育方麵,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研學旅行已經從原先的“內容為王”轉變成了“場景為王”,如何構建全新的場景,是科學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打造交流平台 除了關注教師職稱評定、素養提升以外,作為年會上互動性、啟發性、交流性最強的互動課程,今年的科技教師工作坊同樣吸引了不少科技輔導員前來參與學習、交流取經。13場工作坊活動,包括科普場館、科技教育協會以及科技教育公司等紛紛參與其中,工程設計、STEM課程、人工智能、創客等多方麵優質體驗內容,讓科技教師們受益匪淺。 此外,年會還組織了與會人員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著名高校重點實驗室,金陵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等科技教育創新學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等科普場館,以及特色科技創新企業等現場實地進行參觀實踐,深入了解各類科技教育資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供稿 責任編輯:陸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