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共同組織實施“英才計劃”,為有誌於攀登科學高峰的優秀青少年搭建平台,目前已累計培養優秀中學生近四千名。7月27-29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英才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上,英才計劃全國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英才計劃’的培養周期是一年,但我們給‘英才計劃’的定位是長期終身服務。”本次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就是在為往屆學生搭建資源共享、實踐交流的平台,通過與科學家、企業家共話科技創新趨勢,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各領域的事業發展。 院士傳道 做科學就是做人 終生創新 做個有貢獻的人 活動中,中科院院士、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國屏為同學們講述了自己從十五歲立誌學生物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科研經曆。他表示,到了70歲自己對“矩”的理解更為深刻,“所做的事情不違背規律才能從心所欲,這其中的規律就是做科學就是做人”。他認為,要終生創新,實現人生的價值,做一個有貢獻的人。 如何做科研?“胸懷大誌、勇擔重任、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是趙國屏與同學們分享的四個關鍵詞。所謂“胸懷大誌”,是指放眼世界,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必須自信。如何做到胸懷大誌?趙國屏以自己的經曆勉勵同學們,必須下決心一輩子改造自己。“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趙國屏認為,不管是人生的課題還是科研的課題,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非常重要。第二個詞“勇擔重任”,不是讓你去搶功勞,而是讓你在碰到重要的事情沒人做的時候要當仁不讓,開始做之後無論有多難,都要鍥而不舍,歸根結底要靠認真學習來達成目標。“腳踏實地是為了做事情,仰望星空是為了想問題。”趙國屏表示,“仰望星空”是指博文慎思、邏輯辨證、不斷創新,“腳踏實地”重在刻苦鑽研、精益求精、服務人民。 上海軼諾藥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江磊同樣認為,與做科研也一樣,創業的過程也是不斷改造自己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精準提高。“在我看來,在創業過程中,一個好的CEO並不是他本身有多牛,最需要的是自我學習能力,學習這件事情是永遠都不能停止的。”結合自己化學學科的專業背景以及創業經曆,江磊認為,做化學很重要的一點是能不能對社會做貢獻。“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沒有解決市場的需求,沒有解決痛點,沒有給社會做出什麼貢獻,那它的意義可能就沒那麼大。” 引導學生關注科研本身之外 成果轉化也是一個“硬骨頭” 針對高校裏的科研成果隻有一部分得以轉化應用於社會這一現象, 矽航資本創始人詹朋朋表示,做科研可以和導師一起想怎樣把這件事情投入到市場上應用,而不是純粹做研究,如果某些科研隻是為寫論文而進行,不能夠真正對社會產生一定作用是很可惜的。因而,他鼓勵學生在做理論研究的同時,思考能不能把這些研究成果轉化成對社會有價值的成果。”他建議,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大學生們可以參與雙創實踐,但並不鼓勵讓大家都去創業,而是通過參與創新創業課程、活動、項目、賽事來錘煉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同時提升自己的軟技能。 創新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哪些挑戰,創新研發需要考慮哪些要素?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於兵以智慧城市為切入點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表示,企業的規模不同,創新研發側重點是非常不同的。在他看來,“初創型企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活著,研發也是要為活著服務的。”企業的研發要成體係,創新的過程要堅持,通過模仿來創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對低技術的模仿與創新是國內很多企業無法成為行業領導者的一項重要原因。此外,還需要考慮資金、人才、市場、成果轉化等問題。他提醒同學們,創新創業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預見性,而這種戰略眼光是可以培養的,要對市場、政策的變化具有敏感性。 新型家用廚餘垃圾桶設計、智能應用學習助手……這些是本次活動中創業方案比拚環節學生們所設計的一些創意想法,圍繞這些想法,同學們還初步設計了實現的技術路線、風險評估、財務分析等細節。活動期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往屆英才學員劉子豐表示:“這次活動給我以後的科研提供了一個思路,我們不僅需要去研究一些物理上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要看看能不能和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進行一個交叉,開發出真正可以利用的產品。”黃宇龍現就讀於山東大學泰山學堂的計算機方向,“總的來說,這兩天讓我對未來的規劃更加清晰了,也印證了我之前想要先做科研等差不多之後再投身創業的想法,就像報告中說的,創業也是需要時機、運氣的,不能急於求成,所以我目前的目標是繼續在計算機領域做一些必要的科學研究,如果時機恰當再進行創業,我想這樣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高,做出來的產品也會更加完善。”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史明昕 |
-
-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