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國科協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靶心、突出重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紮實履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工作職責,務實推進傳承、創新、發展,展現了新時代科協組織新氣象新作為。 一、組織建設 (一)科協組織建設 各級科協3142個,直屬單位1553個。各級科協駐會領導班子人數6254人;各級代表大會總人數272277人,其中委員會委員總人數73032人,常務委員會委員總人數28726人。 各級科協從業人員39672人,其中女性從業人員17264人。舉辦幹部教育培訓班2208次(期),共培訓39.5萬人次。 各級科協本年收入總額117.8億元。 企業科協[2]20312個,個人會員290.2萬人。高校科協[3]1374個,個人會員72.8萬人。街道科協(社區科協)[4]12184個,個人會員67.4萬人。鄉鎮科協[5]22012個,個人會員142.9萬人。農技協[6]7.8萬個,個人會員1166.3萬人,其中在民政部門注冊的農技協3.9萬個。 (二)學會組織建設 各級科協所屬學會32304個,其中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210個,省級科協所屬省級學會3462個。全國學會理事會理事[7]3.5萬人,省級學會理事會理事25.1萬人。 兩級學會從業人員35231人,其中全國學會從業人員3825人,省級學會從業人員31406人。 全國學會本年收入總額44.8億元。 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8]7個,即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清潔能源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省級科協學會聯合體60個。 全國學會個人會員[9]466.9萬人,團體會員5.6萬個。省級學會個人會員642.8萬人,團體會員20.2萬個。 在基層直接為公眾提供科普服務的專職科普工作者(科普工作時間占其全部工作時間60%以上的工作人員)7.5萬人,兼職科普工作者80.9萬人,注冊科普誌願者182.1萬人。 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向省部級(含)以上科技獎項、人才計劃(工程)舉薦人才5280人次,向省部級(含)以上科技獎項推薦項目數2441項。 設立科技獎項數[10]1598項,其中省級及以上科協組織設立61項,全國學會設立417項,省級學會設立1120項。表彰獎勵科技工作者10.1萬人次,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3.0萬人次,40歲以下科技工作者4.5萬人次。 開展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活動[11]1986場次,宣講活動受眾人數365.7萬人次,參加活動專家2.0萬人次。 舉辦繼續教育培訓班8320場次,培訓結業人數239.8萬人次。 通過媒體宣傳科技工作者13.3萬人次,其中中央媒體宣傳科技工作者0.5萬人次,省級媒體宣傳科技工作者1.7萬人次。宣傳媒介呈多樣化,通過電視宣傳1.0萬人次,通過紙質媒體宣傳3.9萬人次,通過網絡與新媒體宣傳9.8萬人次。 三、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雙創服務平台/中心793個。開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3383項,其中雙創競賽、論壇、展覽等類型的活動1393項,雙創谘詢、教育、培訓等類型的活動1660項,雙創投融資、成果轉化等類型的活動564項。 簽訂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項目合同2449個。參與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科技工作者14.7萬人。 兩級學會研製技術標準[12]990個,其中全國學會310個,省級學會680個。兩級學會研製團體標準[13]881個, 其中全國學會485個,省級學會396個。 各級科協指導組建專家工作站[14]9881個,全年組織進站專家6.1萬人次。組建專家服務團隊[15]10321個,參加服務團隊專家12.9萬人次。 四、學術交流活動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共舉辦學術會議21096場次,參加人數613萬人次,交流論文93.5萬篇。 舉辦國內學術會議[16]19549場次,其中舉辦學術年會7545場次。國內學術會議參加人數525.2萬人次,交流論文83.3萬篇。 舉辦境內國際學術會議[17]1316場次。境內國際學術會議參加人數83.9萬人次,交流論文9.1萬篇。 舉辦港澳台地區學術會議[18]231場次。港澳台地區學術會議參加人數4.4萬人次,交流論文1.0萬篇。 五、科技期刊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主辦科技期刊[19]2417種。科技期刊總印數8857.3萬冊,其中已實行開放存取的期刊719種。 2417種科技期刊包括中文學術期刊、科普期刊、技術期刊和英文學術期刊,其中中文學術期刊1642種,科普期刊528種,技術期刊686種,英文學術期刊170種。中文學術期刊印數3008.9萬冊,科普期刊印數5631.7萬冊,技術期刊印數944.4萬冊,英文學術期刊印數139.6萬冊。發表論文88.28萬篇,其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8萬篇。 六、科技開放與交流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加入國際民間科技組織[20]860個。在國際民間科技組織中任職專家2212人,其中擔任主席、副主席、執委或相當職務的高級別任職專家895人,其他一般級別任職專家1317人。 參加國際科學計劃[21]171項。參加國外科技活動3.1萬人次,參加港澳台地區科技活動2.0萬人次。接待國外、港澳台地區專家學者4.3萬人次。促成雙邊合作交流項目439個。 七、科學技術普及活動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舉辦科普宣講活動[22]5.4萬場次,其中院士科普報告會1757場次,專題展覽1.0萬場次,流動科技館巡展4441場次,科技谘詢23391場次。科普宣講活動受眾人數12.2億人次,其中流動科技館巡展受眾人數3992萬人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2.8萬次,接受培訓人數1111萬人次。推廣新技術新品種7604項。參加各類科普活動的科技人員1197.3萬人次,其中專家人數43.7萬人次。參加各類科普活動的學會、協會、研究會12.5萬個次。各類科普活動覆蓋村37.3萬個次,各類科普活動覆蓋社區11.2萬個次。 八、青少年科技教育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舉辦青少年科普宣講活動12794場次,其中專家報告0.7萬場次。青少年科普宣講活動受眾人數5456.3萬人次。舉辦青少年科技競賽4883項,參加競賽的青少年9905.2萬人次,獲獎人數139.2萬人次。舉辦青少年科學營[23]1094次,參加人數19.1萬人次。編印青少年科技教育資料1018種,印數698.5萬冊。舉辦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和培訓7565場次,參加培訓人數1488.2萬人次。通過中學生英才計劃[24]培養學生4.6萬人。 九、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截至2018年底,各級科協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科技 館[25]909個。總建築麵積502.6萬平方米,展廳麵積205.3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麵積8000平方米以上的科技館133個,已實行免費開放的科技館848個。科技館全年接待參觀人數6972.0萬人次,其中少年兒童參觀人數3446.0萬人次。流動科技館1755個。科普活動站(中心、室)4.7萬個,全年參加活動(培訓)人數3751.4萬人次。科普畫廊建築麵積(宣傳欄、宣傳櫥窗)241.7萬平方米,全年展示麵積457.9萬平方米。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協配發給地方科協用於科普活動的大篷車1245輛,科普大篷車全年下鄉次數3.5萬次。科普大篷車全年下鄉行駛裏程824.6萬公裏,受益人數2806.8萬人次。 十、科技傳播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編著科技圖書2438種,印數1550.8萬冊。主辦科技報紙140種,印數0.7億份。製作科普掛圖2507種,印數846.2萬張。 製作科技廣播影視節目總時長28.3萬小時,播放科技廣播及影視節目總時長657萬小時。製作科普動漫作品總時長4.7萬小時。 主辦科普網站1014個,全年瀏覽量74.2億人次。主辦科普APP112個,下載安裝383.9萬次。主辦科普手機報67個,訂閱數284.4萬。主辦科普微信公眾號2050個,關注數3341.1萬個。主辦科普微博457個,粉絲數3322.7萬個。開設科教欄目的電視台675家,廣播電台260家。 十一、科技創新雷电竞首页 建設 截至2018年底,建設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506個,建設省級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448個。 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舉辦決策谘詢活動1605場次,參與專家3.3萬人次。開展科技評估[26]3172項。組織參與立法谘詢527次。組織政協科協界委員協商或調研活動617場次。提供決策谘詢報告2421篇,其中獲上級領導同誌批示的報告1174篇。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議11784條,其中獲上級領導同誌批示的建議2368條。答複人大政協代表(委員)提案423件。發布雷电竞首页 品牌報告265份。組織政策解讀活動669場次。發布政策解讀文章435篇。 注釋: [1]本公報中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公報中各種範圍所表述的含義: 各級科協:指中國科協機關及直屬單位、省級科協、副省級與省會城市科協、地級科協、縣級科協。 地方科協:指省級科協、副省級與省會城市科協、地級科協、縣級科協。 學會:指各級科協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 兩級學會:指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省級科協所屬省級學會。 全國學會:指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 省級學會:指省級科協所屬省級學會。 中國科協基層組織:指各級科協在科技工作者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高校院校和有條件的街道社區鄉鎮、農村等建立的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等。 [2]企業科協是指各級科協批複由企業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3]高校科協是指各級科協批複由高等院校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4]街道科協(社區科協)是指街道、社區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5]鄉鎮科協是指鄉鎮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6]農技協是指在民政部門登記、經本級科協正式審批接納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技協)和在科協登記備案的各類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農研會)。 [7]理事會理事是指經學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學會理事會理事。 [8]學會聯合體是指為推動學會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麵深化改革的時代要求,根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由學科相近的學會自願聯合,在一些重點學科領域組建的非法人的聯合體組織。 [9]學會個人會員是指在學會注冊登記,並取得本學會會員資格的人員(包括外籍會員)。 [10]科技獎項是指省級及以上科協組織和兩級學會設立的科技獎項,涵蓋人物獎和成果獎,科技獎和科普類獎項等。不包括一般的表揚鼓勵和專門針對本單位工作人員的表彰獎勵。 [11]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活動是指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主辦或牽頭組織宣講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學倫理和科學規範等的活動。 [12]技術標準是指兩級學會針對具有普遍性和重複出現的技術問題,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製訂的標準。 [13]團體標準是指兩級學會按照團體確立的標準製定程序自主製定發布,由社會自願采用的標準。 [14]專家工作站是指各級科協組織和兩級學會協同有關單位,為高層次專家直接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而組建的科技服務機構。 [15]專家服務團隊是指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根據項目合作需要,按專業特點牽頭組織的專家服務團隊,主要承擔科學普及、科技攻關、決策谘詢、工程論證、技術指導、科技扶貧等相關合作項目。 [16]國內學術會議是指在我國境內由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主辦或牽頭主辦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有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及科技人員參加並提交學術論文的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和論壇等。 [17]境內國際學術會議是指在我國境內由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主辦或牽頭主辦以及受國際組織委托承辦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與會代表來自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或地區(不含港澳台地區)的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和論壇等。 [18]港澳台地區學術會議是指由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與港澳台地區有關組織聯合主辦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來自港澳台地區的與會代表人數占總參會人數三分之一以上的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和論壇等。 [19]科技期刊是指由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主辦或合辦,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順序編號,以報道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連續出版物,包括學術期刊、綜合期刊、技術期刊、科普期刊和檢索期刊等,不包括各類內部刊物。 [20]國際民間科技組織是指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代表國家、地區或學科加入的,經所在國正式注冊、具有法人資質的國際民間科技組織。 [21]國際科學計劃是指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及所聯係的專家參與國際民間科技組織發起或主導的國際科學計劃。 [22]科普宣講活動是指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單獨或牽頭組織的單次或係列化的以報告會、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或其他形式舉辦的科普講座和報告,以陳列實物及展示圖片等形式舉辦的各類科普展覽,以及相關專業專家組成智力團體,向社會和公眾提供的智力服務等活動。 [23]青少年科學營是指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主辦,旨在充分利用重點大學的科技教育資源,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 [24]中學生英才計劃是指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開展,為落實“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的要求,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項目、科技社團活動、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等活動。 [25]科技館是指各級科協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具備展覽教育、培訓教育、實驗教育等功能,麵向公眾常年開放的社會科技教育固定設施。 [26]科技評估是指各級科協和兩級學會獨立或牽頭開展,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公正和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活動有關的政策、計劃、項目、成果、專有技術、產品機構、人才等進行專業判斷的評估活動。 |
-
12-27
-